当前位置:
主页
工作动态
正文内容

刘昌孝院士:洞见未来----思考医药发展的科学和技术问题

来源: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发布时间:2021-09-28 浏览量:5581

微信图片_20210928091914.gif

9月18日,中国药学大会在杭州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昌孝受邀在大会现场作《洞见未来:思考医药发展的科学技术问题》主旨演讲。同日,刘昌孝院士在重庆举行的2021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第六届中国医药研发•创新峰会上作视频报告。现将报告主题内容整理如下:



一)近100年医药发展历程:百年沧桑,道路曲折


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早在年初,习近平主席就说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同样我们也可对中国近一百年医药发展史的梳理为开始,既可以认识中国医药发展史,也可以看到中国的医药发展是如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仿到创,从无序竞争到有序的竞争,从多头管理走向今天的科学管理的这个过程来之不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经过70多年奋斗,创新能力大大提高!我国论文数量和专利数量均已经成为世界大国。


世界生物医药发展仍很艰巨,近几十年除了抗癌药和免疫调节药,其他领域尚没有很大突破。与此同时,我们的研发成本不断升高,回报率却在降低,很多药上市以后没有30年拿不回成本,所以中国的新药开发要注意平衡风险,也要意识到,如今的世界格局和疫情的形式,都可能会对医药产业创新格局的变化产生影响。




(二)发展生物医药需要基础创新技术创新科学、技术、专利人才都是有国界


发展生物医药,需要基础创新和技术创新。科学、技术、专利人才都是有国界的。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封锁是必然的!科学规律提供了谨慎的理由。科学规律提供了谨慎的理由。在我们有更多的时间观察临床试验中的志愿者之前,我们无法确定一种疗法的长期安全性。药物在生产和上市过程中,如果违背科学就可能失败。


为了应对世界格的国家国内影响,需要夯实强国基础、守正创新、完善产业体系、做大国际贸易和实行双循环促进内需等,以降低对国内发展的影响。



(三)预期未来发展必须把握挑战和发展机遇


洞见未来,就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具体来看,过去十年的风雨铸就了收获。十年也意味着翻天覆地,或是颠覆性的变化。医药人在产业产品竞技中看到其他行业历史更迭兴衰的巨变。


近10年医药发展奠定了未来十年发展的基础,面对未来新的十年,我们要在挑战中抓住机遇。中国医药政策导向从过去直接鼓励产品创新,逐步升级到关注临床价值和临床需求,这无疑进一步延伸和丰富了产业创新的价值内涵。


中国自强加快了跨国药企,拥抱中国本土创新创业的速度:从研发中心到创新中心的变化,从被动技术转移到主动技术合作,中国产业环境巨变“in china. for china”更使中国本土创新环境和临床需求发展赢得了中国庞大的创新医药市场。


未来10年,最大的挑战则是应对欧美日企业的直接国内竞争与全球竞争。


在新政环境下,洞见未来10年医药发展趋势:

(1) 随着市场信息透明化提升,热门药物的高度关注。

(2)大数据引导新药成本渐渐降低,导致研发竞争。

(3)新药市场独占期缩短,面临着同类新药和仿制药的激烈竞争。

(4) 断定新药开发风险加剧,投资回报更难可期。


公共卫生的民生需求战略的变化是转型发展的出发点,长远考虑:促进防-医-保产品长效管理机制,把握生物医药由疾病经济向健康经济的转型的机遇和挑战。



预言未来10年,发展必须重视产业必须转型。认为大型药企的概念将不复“存在”;也认为药企收入将不再仅仅依赖药品“销售”。还认为随着国际合作趋势加强,应对行业的“合作”问题。因此,有的发展可能会从零开始,建立起一个全新的产业系统;企业进行紧密合作,获得更多更大的发展机遇。



(四)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研发的科学和技术问题


Science 公布的125个科学问题,11个医学与健康问题中有5个是与传染病防治由管的问题,一是流行病预测,二是病毒性感染,三是疫苗的研发,四是创新药设计和五是抗生素耐药等问题都与传染病有关。

   

“十四五”计划中重点生物医药研发的科学和工程技术问题提出的10个问题中有一半是与传染病等重大疾病防治有关的前沿科学和前沿技术问题。面对国家生物医药发展重点,优势基础-产业-人才在哪里?选择突破在哪里?



继艾滋病鸡尾酒药物和丙肝治愈药之后,生物医药在新冠的推动下,可能会迎来第三次抗病毒药物的高潮。针对国家防控疫情传染病的需求,讨论四方面的科学和技术问题。


(1)结合当前疫情防控问题,针对抗病毒药物创新发展的需求,论述一些研发的科学问题。


新冠病毒进入细胞,主要是为了利用宿主的“细胞工厂”,为自己生产新的核酸和蛋白。在病毒RNA进入细胞后,细胞质中的核糖体将病毒RNA翻译成多种蛋白质,参与RNA合成的蛋白质和制造新病毒颗粒的结构蛋白。由此,病毒完成了自我复制。对新冠病毒懂得足够多吗?恐怕直到新冠消亡抑或它与人类达成共识,至今,没有人能说已经足够了解新冠。Delta毒株的载量已经超过原始毒株的一千倍,所有科学家都在试图搞清楚,它是怎么发生的?


应采用多种形式解决产业发展的技术问题,克服大而全,建立全新的产业研发系统。在细分的病毒领域中,艾滋病毒的糖基化位点是20到22个位点,而新冠病毒是65-70个,是艾滋的三倍。这意味着新冠可能随便换几个马甲我们就抓不到它了,这可能在诊断时造成漏点。所以这里面有很多科学的问题需要考虑,对于新冠疫苗的真实世界研究,必须能够表明它显著降低无症状感染、病毒载量及症状时间和程度。抗病毒新药从发现到开发也需要得到成药性证实。目前不断有新的技术和模式出现,能够判断药物的有效、无效或者耐药,希望我们的科学家和产业研究专家,能够去验证它,可能会对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各类RNA疫苗的成药性的技术关键必须满足与有效安全和产业可行的5个方面的基本要求:(1)有效基础:与病毒类似,(2)免疫平衡:与活载体类似,(3)制备基础:合成病毒包含不同抗原的,(4)免疫增强基础:载体中性必须很少有直接针对载体的免疫反应,(5)产业基础:具有热稳定性,便于实现“产-供-用”的基本目标。


(2)对于艾滋病也有极大难题需要攻克,一是天生有逆转录能力,能逃避免疫系统追杀;二是复制能力强,数量不断增加;三是高度变异性,很难有跟得上HIV变异速度的中和抗体对其进行攻击。艾滋病与宿主间还有个黑洞,HIV自然感染难以使宿主获得保护性免疫,这点又和乙肝不同。



(3)对于乙肝病毒,从(1)HBV脂肽 (单克隆抗体和其他小分子), (2)靶向cccDNA,特异性核酸酶对cccDNA的损伤(序列特异性核酸酶抑制剂),(3)RNA干扰。小干扰核糖核酸,反义寡核苷酸药物,(4)HBV多聚核糖核酸干扰制剂,(5)逆转录酶抑制剂等途径获得新药已经有较明显进展。一次治愈的新药也未出现。核衣壳装配抑制剂或调节剂可以影响HBV衣壳的形成最难做的是cccDNA的清除问题,它目前还有很多科学和技术的难点。即使有一个靶点,在临床上也有很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4)对于改良性创新,像一些抗体、蛋白、肽类、小分子,它的连接体怎样带到靶上去,也需要探索试验来反复的验证来研究ADC等药物偶联成功的关键。纳米药物也一直很热,但问世的产品基本没有。可能问题在于不是不会做纳米,而是不会做纳米药,不会去评价纳米药。确定其成药性,生物分布是确定有效安全的基础,风险评价的技术难点的关键。

总之,在未来创新发展,我们要更加关注创新驱动下的技术问题,自主自强地处理好原始创新的”卡脑子"的科学问题和“卡脖子"的技术问题。

微信图片_20210226092318.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