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工作动态
正文内容

“超级大脑”已来!人工智能掌舵者高文获“南粤突出贡献奖”

来源: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发布时间:2021-11-04 浏览量:6738

11月1日,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2021年“南粤突出贡献奖”。


成为一名工程师,是高文从小以来的梦想。怀着对梦想的执着,高文从初中开始,便和周围的朋友一起玩无线电、摆弄收音机。后从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应用博士、东京大学电子学博士,到IEEEFellow、全国政协委员,再到中国工程院院士,一路走来,几十年如一日的思考、实践,都源自于他对科学的执着,对人才队伍的重视。




科学启蒙源自矿石收音机


谁也不曾想到,高文最早对科学产生兴趣,是因为少年时期接触过的矿石收音机。


几件普通的零件组合在一起就能收听广播节目,这在当时十几岁的高文看来“十分神奇”于是,他自己捡矿石、制作二极管、组装收音机……


早期矿石收音机

高考填报志愿时,尽管计算机在当时还并不普及,但高文所有专业意向都与计算机有关。



求学中立志建设科技强国


进入大学后,高文用3年便完成了本科学业,还曾在日本访学6年,第二次到日本攻读电子工学博士学位,意外为他打开了人工智能研究的一扇门。


当时东京大学的科研环境比国内要先进很多,但高文却陷入沉思,“什么时候国内能达到这样的科研条件?什么时候中国的学术水平可以跟国外比肩?”1991年,高文放弃日本公司开出的优厚条件,选择回国。


回国后,高文受嘱托做好一个先进的计算机博士点,为国家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刚成立的博士点一无所有,高文不得不带领团队主动筹措科研经费。无论是发展模式还是发展前景,都令他有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觉。



不管是科研,还是教学,都在高文的“确立目标、坚持行动、自然而然”中一点点爬坡。他也欣慰于能在对的时间回来,参与进国家计算机行业高速发展与信息化浪潮之中,为建设科技强国培养人才、做好研究。



从无到有,实现国际主流标准


高文研究的领域涉及人工智能、模式识别与多媒体计算、视频编码与分析、计算机视觉等等。主持了20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发表顶级学术论文200篇,上过他课的本科生不计其数,他带过的博士也有百余人。


2002年起,高文带领团队开始攻坚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AVS)的制定,这也成为他科研生涯最重要的经历之一。


高文解释说:


使用数字信号传输的电视节目,在传送前需要对视频内容进行编码压缩,视频编码标准就是进行压缩工作时的技术要求与原则。我国是这一领域的“后来者”。但也要破局,将此变成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对此,高文带领数字视频编解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风雨兼程,在完全没有舶来品,完全自主创新的坚持下,实现了目标。

作为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AVS对我国数字化音频、视频相关产业的发展无疑是个福音。AVS通过这样的开放共赢机制,可以吸引、联合许多单位共同参与,使得标准最终性能达到与国际标准相当的水平,成为国家必备标准。


AVS也是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创新性国家”转变的成功范例。


第29届ACM 国际多媒体会议上高文作主题报告


在技术多元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AVS标准已经成为国际上三个主流标准之一,并获得了国内外所有主流音视频解码芯片厂商的支持。今后新出的数字电视机和机顶盒几乎都将内置AVS解码功能,AVS以独特的方式进入市场、进入家庭,进入我们的生活。


链接:AVS标准是《信息技术先进音视频编码》系列标准的简称,是我国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二代信源编码系列标准,也是数字音视频产业的共性基础标准。通俗来讲,AVS是希望能够把视频编码得比较小,进而降低传输、存储成本。



“超级大脑”诞生于鹏城实验室


人工智能一直是近几年的热题,高文表示,“鹏城云脑Ⅱ”是鹏城实验室重点建设的重大基础设施平台,像是助力人工智能研究的“超级大脑”,已成为国内外最大规模的开放、开源、共享智能算力平台。



基于“鹏城云脑Ⅱ”的强大算力,鹏城实验室已经开发出“鹏程·盘古”、“鹏程·大圣”、“鹏程·神农”等人工智能预训练大模型,分别聚焦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以及生物医药等领域。

此外,高文还带领团队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人员不定编制、不定级别,管理上实行“政府所有、自主运行、主任负责制”——这些新举措都在为我国新型举国体制建设探路。

高文说到:

国内人工智能发展所拥有的政策优势、数据优势、应用场景优势和青年人才优势,深圳全部具备,且某些领域走在前列


我的科研生涯开始以来,投入心力最多的是鹏城实验室。为助力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将尽可能地发挥最大力量。




加入鹏城实验室3年多来,高文对广东和深圳人工智能发展充满信心。


他建议,广东应继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继续专注做好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引进和尖端人才培养,夯实研究基础。


来源:广东科技报、南方日报、北京大学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