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工作动态
正文内容

广州:推动科研资源大市向科技创新强市迈进

来源: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发布时间:2021-12-28 浏览量:7102

图片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广州的未来,用创新书写。在中国共产党广州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开幕日,“推动科研资源大市向科技创新强市迈进”“建设人才友好型城市”“支持行业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报告多处“新提法”,让科技创新成为党代表们讨论的热点词。


报告在广州未来五年重点工作中,首提“坚持创新第一动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既体现了广州对科技创新一以贯之的重视,也意味着广州将在科技自立自强道路上跑出“加速度”。


图片
广州大学城·中关村青创汇


|现场|

党代表、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副院长 李红浪:从“大”到“强”的机制改革破局


不少党代表注意到,报告首提“推动科研资源大市向科技创新强市迈进”。从“大市”到“强市”,广州如何破局?建好用好大科学装置、探索高水平研究院机制、改革科研体制机制、强化科研对产业的引领作用……在会上发言和会后采访中,党代表们结合自身工作,贡献了不少“点子”。


“广州是科研资源大市。去年,广州市基础研究经费占全市R&D经费的比重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是广州确实还不是科技创新强市,其中一个表现是国家级科研机构还不够多,能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研究机构还不足。”党代表、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李红浪分析,这一现象可追溯到广州千年商都的历史。长期以来,民营经济发达,贸易和制造业兴盛,一定程度上让科学和技术研究有所欠缺。


“但面对新的国际局势,如果还是沿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不做新旧动能转换,广州产品利润乃至城市竞争力会下降。因此,建设科研机构和引进人才是‘补短板’相当重要的一环。当然,做好与市场需求结合的研究,才能真正为城市带来优势,我们应着眼长远,不是2年、5年,而要看未来10年自主确定研究课题、自主安排经费使用……”李红浪所在的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是创新研究院,不同于多数研究院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创新研究院面向的是国民经济主战场。


报告提出“支持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建设”,让他倍感振奋。“目前,创新研究院的性质、定位尚未有国家级的规定。我们是研究机构、民非机构、事业单位还是企业?这让我们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海关入关的关税减免等方面碰到困难,但没有先例,恰恰也是机遇。广州可以先行先试,创设创新研究院的机制范例。”


党代表、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副院长 王杰:大科学装置将“点燃”产业引擎


做强创新,当有重器。在广州市黄埔区永龙大道东侧,两个巨型“轮胎”一立一卧,“依偎”于山间。这就是被写入报告的“航空轮胎大科学中心”, 全国首个航空轮胎动力学大科学装置,也是国内唯一的航空轮胎动力学综合试验平台。党代表、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副院长王杰透露,中心将争取在明年6月投入使用。


图片
航空轮胎动力学大科学装置


如何用好这一装置?王杰描画了一条从大科学装置到万亿轮胎制造产业的路线图。“如果航空轮胎大科学中心掌握了航空轮胎技术制高点,就能够将这些技术外溢到普通轮胎制备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大科学装置催生新材料及高端轮胎硬核技术,辐射上游供应链、中游制造链、下游应用链,形成产业闭环,加速黄埔万亿轮胎产业集群的成型。”


项目进展如何?她介绍,中心聚集了19家单位,由500多名科研人员组成“国家队”,重点解决航空轮胎关键技术问题。“黄埔材料院更是全力以赴加紧推进航空轮胎动力学大装置的建设。该装置建成后将填补国内航空轮胎动力学试验平台的空白,为我国取得独立的航空轮胎适航标准奠定基础,助力广州在抢夺全球航空轮胎技术制高点的道路上实现弯道超车!”


党代表、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向辉明: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推动科研资源大市向科技创新强市迈进,产业领军企业要发挥好作用。”党代表、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向辉明直言,广州产业科技协同创新仍存在“你防着我,我防着你”的同行业竞争问题。


他认为,行业领军企业应有大格局、大担当,领衔全产业链规划和布局,同时对行业科研投入、产出、转化等方面进行协同统筹,以更高效率推动产业发展和广州经济发展。  


同时,行业领军企业也应该有大视野,前瞻全球产业发展机遇,为广州发展找到差异化的“蓝海”。向辉明特别注意到报告中提到“发展现代海洋产业,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作为华南地区最大船舶企业的“掌舵手”,他建议广州应抓住现代海洋产业的发展机遇,大力搭建相关发展平台。


这也与报告中的广州建设“人才友好型城市”相关。向辉明认为,靠包容和人文环境来吸引人才不是长远之计,因为科技人才更看重如何发展事业,“要有产业,要有平台,要有让他们发挥才华的舞台。最终来说,要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圈,让各种创新要素活力涌动。”


党代表、市科协党组书记 徐柳:叫响“要创业来广州,要创新来广州”


看到报告提出“办好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党代表、市科协党组书记徐柳备受鼓舞。她介绍,“创交会”自2015年落户广州以来已成功举办七届,展示创新创业成果近3万项,促成成果转化落地900多项,产生交易金额近600亿元,成为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推动科技经济融合的重要平台。


图片
2021创交会6000余个项目参展


徐柳表示,未来五年,市科协将按照市党代会的部署,以“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建设为牵引,聚焦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继续高质量高标准办好创交会,探索构建集约化展示、常态化对接、精准化服务、市场化运营的组织机制和平台载体,打通“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持、生态优化”创新发展全链条,打造科技经济融合的“样板间”。


在服务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方面,推动创交会围绕广州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三大新兴支柱产业,以及智能装备与机器人、轨道交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与精细化工、数字创意五大新兴优势产业等导入更多科技成果。


同时,聚焦国际化,搭建“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平台。推动创交会积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创新型国家的联系,依托驻穗领事馆以及科协组织联系的国际科技社团,探索建立高层次双向开放的国际化转移转化平台;积极引入更多国际科技社团、科技企业和科技资源,共同打造国际技术交易创新生态体系,促进创新要素跨境流动;积极发挥黄埔、南沙两个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作用,吸引更多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项目落地转化。


“我们还要聚焦市场化,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推动创交会依托成果转化投融资联盟,构筑投融资与创新创业成果项目间的桥梁纽带,探索建立以科技金融为主体的企业创新支持体系;充分发挥广州国际技术交易服务中心作用,整理好“项目库”“需求库”和“人才库”,推进创交会平台与中国科协“科创中国”平台的对接融合;大力扩展创交会常态化成果转化基地,进一步推动形成覆盖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全国的成果转化交易服务网络。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我们将以打造‘永不落幕的创交会’为目标,汇聚创新要素,打通创新链条,优化创新生态,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壮大培育新动能,努力为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书写科技自立自强的广州篇章贡献积极力量。”徐柳表示。


|连线|

华南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系副主任樊天慧:期待青年人才在广州有广阔舞台


“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关心爱护青年人才,培育青年人才后备军。”报告中的这番话让我深受鼓舞和激励。在科研人才中,青年人才是最有创新激情和创新能力的群体。尤其是博士阶段以及独立科研生涯起步的后十年左右,是最有机会出成果的阶段,也是最需要获得支持的阶段。


作为广州市科协首批“青年科技人才托举项目”入选者,我感受到广州对青年科技人才支持与帮助。我不仅从项目中拿到了研究经费,还从中获得全流程、全体系的辅导。“青年科技人才托举项目”定期组织的专家座谈和学术交流,让我在多学科的交流和碰撞中产生了更多的学术灵感。在项目中,不同领域的青年科技人才也可以交流心得、彼此扶持,大家一起度过成长路上最困难的时期。


国家、省、市对青年人才日益重视,但是现实的科研生态大环境还有改善的空间,需要更多地建立有利于青年科学家成长与成才的政策导向与评价机制。比如有的青年人才虽然取得了突出成果,但职称晋升仍然受到任职时间的限制。如此一来,就导致难以组建团队,让科学设想落地实现。


经过多年来的“筑巢引凤”,广州目前已经有全链条的引才政策。未来广州一定能够继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用人主体授权,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评价体系,让更多好政策覆盖更多的青年人才。我非常期待,青年科技人才在广州有奔头,有广阔的舞台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能。


图片
2021穗港澳台(广州)青年就业创业成果展在2021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现场顺利举行。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科技创新研究所所长张赛飞:“向科技创新强市迈进”是广州更高的自我要求


广州如何从“科研资源大市向科技创新强市迈进”?我认为,科研资源大市和科技创新强市两者的概念完全不同。科研资源大市强调的是科技资源的集聚。从创新链条来看,科技资源的集聚是基础、是条件。而科技创新是结果,但并不是必然结果。因此,向科技创新强市迈进是广州给自己提出的更高要求。


广州从科研资源大市向科技创新强市迈进,首先要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探索整合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创新要素,培育和形成共性技术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让学界和产业界更好链接;同时通过沿途下蛋等方式,让科技成果能够快速及时转化。其次,要创造良好的创新生态,鼓励企业科技创新与广州产业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有机结合,在重点领域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扶持中小微企业积极开展研发新技术的创新活动,帮助企业革新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模式,推进企业做大做强。


近年来,随着广州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人类细胞谱系、冷泉生态系统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广州的科研资源仍在加速集聚。未来广州需要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开展战略性、前瞻性、颠覆性、交叉性研究,并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从而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方晴、龙锟、李波、邱伟荣、骆昌威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