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科协要闻
正文内容

广州全力探索“全民参与、共同缔造”城市品质建设新模式

来源: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发布时间:2022-01-06 浏览量:3168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是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近年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全市域开展社区设计师工作,推动“社区事·大师做”“社区事·街坊做”“社区事·专职做”行动,邀请国内外设计名师、院士大师、中青年设计师等,深入社区街巷,携手当地居民共同参与社区的厕所、变电站、消防站、垃圾站等项目的设计。


从市民生活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别具匠心的设计,一个个口袋公园,一座座变电站,甚至一个个公厕、垃圾站变得美观又实用,成为城市中独特的风景,成为市民家门口的小美好。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表示,将坚持以为群众办实事为宗旨,把人民群众身边的小事当做城市的头等大事,以微小空间和微小项目的改造,推动城市空间环境改善,全力探索“全民参与、共同缔造”的城市品质建设新模式,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图片
图片

广泛倾听大众民意

全民参与“我的家园我做主”


城市建设得好不好,老百姓感受最直接。


广州在全市推行社区设计师制度,将344名社区设计师和163名乡村规划师引入全市各街道的城乡社区品质提升中,通过组织社区设计师走进街道、社区、乡村,通过走访踏勘、组织社区活动、开展会议座谈等多种形式,用居民明白、生动易懂的语言,共同参与身边项目设计。同时,社区设计师根据设计理念,跟踪项目实施落地,确保项目品质。


在海珠区,走进55个长者饭堂进行小调查,结合18个街道老年人口密度、居住空间分布、15分钟老年人生活圈半径+15分钟老人模拟路径“双覆盖”数据,分析计算后合理规划新增长者饭堂,科学完善规划布局,优化既有“智慧养老”平台。以小小一餐饭为起点,让爸爸妈妈能“吃出晚年的幸福味道”。


在白云区,开展“冰棒挑战”社区活动,记录儿童购买冰棒的行走路径、各节点的逗留时间,以及观察其行动举止,精细剖析出社区中哪些空间是吸引人的,哪些空间是不足的,从而准确找到贴合当地居民真实需求的改造点,让工作更接地气。


在黄埔区,结合儿童友好城市的理念,组织36名二年级学生游走3条上学路线,开展“儿童视角”的“美丽上学路”城市体检活动,和儿童深度交流,对上学路进行细心观察和思考,从而发现沿途安全隐患、兴趣点等,找出步行空间存在的问题,提高社区儿童的社区参与意识,带动儿童共同参与社区空间治理,培育社区治理和建设的“后备军”,打造社区生活共同体。


在花都区,将田美变电站、秀全街公厕、垃圾收集站、花东港头社区提升计划、新雅街消防站、天贵路垃圾分类宣传点等项目纳入社区设计师示范项目予以推进。花都区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琼认为,“当下开展的系列微空间提升工作,是高品质精细化发展的体现,更是一种为民办实事,改变城市治理方式的一种体现,让人民切实感受到获得感和幸福感”。


位于广州市白云区的同和北9号大院微更新项目,面向社会广泛征集设计方案,高校学生、专业技术人员、街坊等人员积极参与到设计中。在街坊家门口举办参赛作品展览活动,街道、居民代表等11个不同团体代表前来投票。设计团队注重倾听街坊群众的想法,关注社区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休闲娱乐需求,不断深化设计。还根据街坊意见,创造台地景观形成丰富立面空间,结合跳跃色彩为城市与居民带来视觉冲击,将消极空间变为活力场所。



图片
图片

广邀专家大咖献智

变电站融入幸福生活


变电站通常被认为是邻避设施,但通过匠心设计也能让变电站融入幸福生活。


珠水拍岸,暮色沉淀,猎德桥头一个“月光宝盒”悄然出现,与“贝壳”猎德大桥和“小蛮腰”广州塔相映生辉。原来平平无奇的变电站“一键植入”现代化的功能与形象。


变电站是城市能源之“芯”,源源不断地为市民提供电力基础生活需求,保障城市的良好运行。但变电站往往与“危险”“辐射”等字眼挂钩,加之外形灰色沉闷、体量巨大,市民对这样的设施拒于千里之外,不愿走近。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致力于通过设计的力量,改变邻避设施冰冷的外壳,增加公众科普功能,让市民科学地了解及走近市政基础设施,通过身边“小切口”项目的品质提升,从而推动城市品质的“大提升”。


110千伏猎桥变电站是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选取的示范项目,邀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陈雄参与设计。对于每一个设计都不能等闲视之,是陈雄对于建筑的营造之策。在陈雄看来,一座位于珠江边的变电站,也可以成为对电力设施进行展示、科普的窗口。在设计过程中,陈雄从多个设计草案中比选,最终敲定眼前的这个“月光宝盒”。在外立面设计上,变电站采用具有工业气息的铝方通竖向构件和穿孔网将变电站包裹,半透明的材质使整个建筑充满轻灵感,给人无限想象空间。“方案屋顶设计了足够的绿化面积,可以让我们把更多绿色和景色献给市民。”在陈雄的创作下,三层屋顶平台被设计为一个花园,与城市绿道融为一体,市民日常在滨江游玩之余,亦可上到三层平台休息活动,或是登高望远观赏珠江景致。


图片

猎桥变电站


在功能使用上,猎桥变电站除为珠江新城1/4区域供电,还兼具科普教育的功能,是广州市首座面向公众开放的变电站和电力科普教育基地。从两侧的台阶上到二层,可在特定开放日进入内部展厅参观,学习和了解供电设施的相关知识。待变电站全面开放后,将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一些宣传活动,为市民、中小学生提供参观讲解,更好地发挥科普的价值。除猎桥变电站以外,崔愷院士、黄捷大师也分别参与了广船变电站、云城变电站项目。


未来,市民在珠江畔散步游玩之余,亦可驻足于猎桥变电站,或登楼远眺珠江胜景,或立于檐下静赏一蓑烟雨,或走入变电站内,感知新时代的建筑魅力。



图片
图片

广汇新锐设计力量

传承历史留住乡愁


城中村的环境也在不断改善,连通的街巷、静立的宗祠,唤起人们心中的乡愁。


近日,白云区望岗村的居民们惊喜地发现,昔日拥挤、混乱的社区生活场地正在建设成为舒适的望南口袋公园。和谐美好、充满活力的社区新场景,正是社区设计师“专职做”倾心打造的作品。望南公园由广东省十佳青年风景园林师、本土风景园林设计师孙虎设计,采用历史文化符号串联宗祠和风水塘,为不同年龄人群设计多样化的活力场所,将“城中村”变为“城中诗”“城中画”,充分获得本地村民的认同感,提高外来住户的归属感与幸福感。


昔日的望南公园,公共设施老旧品质不佳,池塘边和林下活动空间等边角空间未能充分利用,人车混行存在安全隐患,景观视觉效果不佳,当地历史人文、民俗文化特征不明显。


图片

望南公园改造前后对比


针对存在问题,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联动设计师、街道、村委,从现场调研、问卷调查到规划设计、推进建设、管理维护,全程倾听当地居民对公园改造的意见和诉求,多方协调、多轮沟通,逐个推进落实废弃幼儿园、危旧房、违建餐饮和电房的迁改及异地安置,释放公共空间,形成口袋公园、休闲空间、文化广场及休闲游廊、健身游乐空间等功能性场地,满足街坊邻居的活动空间需求。


图片

望南公园改造前后对比


在公园改造设计过程中,尊重原有旧村格局肌理,连通原有古巷,形成旧村内部景观主流线,让居民步行更便捷、更舒畅。梳理、利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提取当地著名书法家黎湛枝的书法作品笔画,对书法笔画形态进行提炼转变,结合宗祠建筑细节,由传统文化融合檐廊美学,形成望南公园景亭结构的设计元素。将场地独有的历史文化含蓄地融入景观再造中,呼应着古村落悠久的历史传承,将久远的过去与今天的市井生活紧紧相连。未来,当市民穿梭于庭院之中,好似穿梭于历史的文化传承,又好似行走在家中后院,亲切、熟悉,唤起那一缕乡愁。


景亭面向不同种类人群需求提供全年龄友好的实用场景。在这里,孩童可攀爬,老人可闲坐,青年可拍照。在景亭中与孙女游玩的王阿姨表示,改造后的望南公园充分考虑老年人、小孩等特殊人群的需求,为她们一老一小提供了一个亲子场所,让居民感受到了城市更新的温度。此外,设计师通过开放式的错位隔断设计手法,将景亭空间与廊道空间穿插相连,使二者浑然一体。游人行走于中,既可遮风避雨,又可闲望若隐若现的古宗祠,看过往人影,听远处热闹的喧嚷声。运用墙壁上的特殊形状镂空设计,将阳光、树影投射在铺装地面上,营造古朴温馨的氛围感。通过廊道设计将统一的设计语言及文化元素带入望南公园的每一处空间,形状各异的立柱设计、尺度的变化、视野的分割、立意的展现让行人时刻感受到公园的有趣。


此外,设计师精细化改造已有建筑,在入口处打造功能、美观兼有的开放共享的口袋公园,面向望南公园和村道打开了一个新的城市界面,展示望岗村新形象。在这里,设计师将公园内部的立面设计、铺装设计、景观设计统一拓展到公园的入口处,形成统一风格。同时为公园入口处定制设计导视标识,采用深色仿石铝板,将印有“望南村”字样的立体铭牌与周边公共设施相结合,塑造古朴精巧的印象,打造高品质的人居环境。


在宗祠门口,遥望景亭,设计师还打造了颇具特色的文化宣传及社区活动聚集地。对原有石板石材铺地进行保护和重新利用,原位铺设,通过激光刻印技术在新的石材铺装上展陈黎氏迁徙的历史,打造祠堂前广场、树下小剧场、绿道、运动健身广场等文化活动空间,营建生活剧场、互动交流、文化传承及党建活动的场所。


改造后的望南公园,让居民能够露天观影、树下对弈、池边纳凉,还可以举行创意集市,让居民切实感受到设计提升生活品质的力量。望南公园改造以“设计让生活更美好”为目标,为城市营造舒适、活力的空间环境,让人们能放得下脚步、经得起品味、记得住乡愁,从细微之处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共产党广州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只要我们树牢正确的政绩观,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市人民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美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切实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进一步推广社区设计师制度,搭建政府、专家、街坊共建共治共享平台,以社区“小切口”实现城市品质“大提升”,让“美”走进千家万户。结合老旧小区微改造、社区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乡村建设等,鼓励社区设计师走进社区、走进乡村。推广身边项目方案征集,也鼓励市民参与设计、实施、管理,让社区市民有切切实实的话语权、设计权、参与权,让人民群众有切切实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来源:广州日报、广州市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