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着眼并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瞄准世界科研前沿,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承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引领现代工程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提供有力支撑。按照创作一个建筑精品、发表一篇学术论文、斩获一个奖项“三个一”的标准,取得丰硕科研实践成果,设计作品共获各类奖项900多项,其中国际级奖项7项,国家级奖项10余项;论文成果数百篇,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团队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布署,教师团队和学生应邀参加雄安新区及起步区国际城市设计竞赛和海南国际自贸岛海口江东新区及起步区等城市设计大型国际竞争,并多次排名第一或入围前三。团队聚焦项目创作实践,重道义、勇担当,用建筑记录时代,主持设计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大厂民族宫、胜利纪念馆、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纪念馆、青岛上合峰会主会场、广东省“三馆合一”工程、广州首座跨珠江人行桥——海心桥、映秀震中纪念地、天津博物馆、钱学森纪念馆、南京明清城墙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国深博物馆等一大批精品工程。
团队在周福霖院士带领下,矢志科技报国、立德树人、服务社会,致力于研究、发展、推广适用于我国工程减震防灾技术,勇担教书育人神圣使命,身体力行诠释了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团队坚持学科特色、聚焦抗震防灾减灾领域,坚持人才引育结合,形成了具有国际视野、老中青梯队人才传帮带的学术和教学共同体,多人获评“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 、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劳动模范、“感动广州的最美教师”。团队以“爱国、团结、专研、奉献”为精神底色,为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团队共有14人。其中党员13人,教授(研究员)9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人,讲师 2人。
团队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多年来,团队成员躬身示范、立德树人,坚持为本科生授课,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导师。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成立本科生“福霖班”。周福霖院士坚持为本科生上“开学第一课”,担任“福霖班”总班主任和总导师,全程负责学生的教育与培养。
广州大学本科生“福霖班”
近年来,团队成员指导学生科研立项、创新创业项目 31项。其中,谭平指导学生获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刘海指导学生获第七届中国国际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
团队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注重教育教学改革。近年来,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广东省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案例二等奖,负责的课程《桥梁工程》评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评为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团队勇担国家民族赋予的重任,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在工程减震控制领域进行了前沿性、开创性研究,承担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 16 项,出版专著 37 部。承担的 973 项目“近海重大交通工程地震破坏机理及全寿命性能设计与控制”为近海交通工程抗震设计理论和技术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重点研发项目“工业化建筑隔震及消能减震关键技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减隔震控制理论和技术。这些项目将“顶天”的尖端防震减灾理论转化为“立地”的安全工程,攻克了减震防灾领域系列“卡脖子”技术,为我国在该领域作出 12 项奠基性、开拓性贡献。团队先后获国家科技奖 6 项,省部级科技奖等34 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建筑结构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念、方法及应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广州塔工程关键技术)
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港珠澳大桥隔减震(振)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团队及科研平台建设成果显著,2013 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2017 年获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滚动支持,2020 年被评为教育部省部共建“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协同创新中心”。团队建设和研发了综合性能世界领先的振动台台阵和万吨多轴加载系统等隔减震试验设备,可充分满足本领域科研及服务社会需求。
团队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积极推动减震防灾技术应用,在工程防震技术研究、标准化建设、工程咨询等方面,为政府、社会、企业提供服务,努力实现科技造福于民。
团队研发的隔震、减震与控制新理论新技术,为国家超级工程建设保驾护航——主持研究港珠澳跨海大桥工程的隔减震技术,为我国大型跨海桥梁采用隔减震技术提供范例。团队还先后完成了广州塔振动控制系统、故宫博物院文物隔震、汕头地震区海底隧道消能减震等技术,主持建成的我国第一栋橡胶支座隔震房屋被联合国工发组织评价为“世界隔震技术发展第三个里程碑”。
团队担纲港珠澳大桥全部桥梁部分的隔震与减震设计
在团队大力推动下,我国目前隔震建筑已超过 15000 余栋,涵盖大部分省市,为广州西塔、国际演艺中心等 200 多个工程项目提供技术咨询与支持服务。更为重要的是,团队为我国核电工程安全、四川地震灾区重建等提供技术支撑,助力国务院重大决策与建设。汶川地震后,周福霖院士更作为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参加了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的抗震减灾会议,为灾后重建制订抗震标准及指导性意见,广东省委授予周福霖院士“广东省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当地政府特授予其“汶川县荣誉市民”称号。
团队主持设计广州塔抗震阻尼系统
团队积极编写工程技术标准,为工程减隔震行业标准化发挥了巨大作用。主编国际标准 2 部,国家标准 6 部,行业与协会标准 10 余部,其中《建筑隔震设计标准》是世界上首部国家级隔震设计标准。团队还致力于提升中国技术在国际领域的话语权,参加国际标准《国际隔震技术标准》制定编写,主持《建筑弹性滑板支座》国际标准,带领中国迈进了国际减震防灾领域的领先行列。
指导的学生获“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智能农机装备创新大赛全国特等奖;连续5年获全国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优胜杯高校;团队指导学生参加“三下乡”助力农业复产社会实践,被评为广东省“三下乡”优秀团队。
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2个、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主持获得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国家优秀教材奖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奖和省级教学比赛一等奖、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优秀案例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团队成员坚持以强农兴农为己任,面向国家农业工程重大需求,潜心研究,开拓创新,突破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农业机械导航以及岭南特色农业装备等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在我国创建了首个水稻无人农场,主持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广东省专利金奖1项;其他省部级科技奖励20多项;30多项科研成果产业化应用成效显著。
无人驾驶收获机与无人驾驶运粮车配合作业
团队坚持科技成果服务社会的宗旨。深入田间地头,积极推广农业工程先进技术,真正实现科技创新价值,科技创新驱动发展。
团队成员深入基层助农
主动参与战略咨询研究,为政府出谋划策。团队成员主持2项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2项重大咨询项目的专项和3项中国工程院院地合作咨询研究重点项目的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疫情期间,团队成员主动调研湖北等6省的疫情对春耕生产的影响,向中国工程院提交了调研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支撑。
团队坚持以建设一支政治坚定、素质过硬、作风优良、开拓创新、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为目标,学科带头人走在前、做表率,老教师积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年轻教师奋发向上、争当先锋,形成了一支凝心聚力、精诚团结、共促农业工程发展的教学科研团队。
各地各校以“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示范,切实推进高校教师团队建设,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高校教师队伍,为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奠定基石。
(滑动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