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党的建设
正文内容

纪念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召开100周年

来源: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发布时间:2022-05-05 浏览量:7604

重温红色“一劳大” 汲取力量再出发

  在珠江南岸、广州解放大桥西侧,一栋坐南朝北的4层白色洋楼,见证了中国工人阶级走向联合的第一次盛会。这里就是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召开的旧址所在地——广州市海珠区滨江西路230号。1922年5月1日,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全国性的大会——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以下简称“一劳大”)在此举行。

  “全世界劳动者和被压迫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向着资产阶级和压迫阶级前进呀!”“一劳大”宣言的强音犹在耳边回响,中国工人联合起来的新纪元自此开创。

  《罢工援助案》《八小时工作制案》……十项决议案在“一劳大”上通过,中国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喊出为自己争取劳动权益的强烈共识。

  “劳工万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一劳大”上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政治口号,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确立起来。

  往事越百年,珠江虽不语,历史不能忘。2022年5月1日,在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召开100周年之际,让我们重新回顾这次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于中国工运事业意义非凡的大会,再叙发生在广州这片土地上的风雨激荡的红色工运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力量再奋进。

  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

  时间:

  1922年5月1日~6日

  地点:

  广州市海珠区滨江西路230号的礼堂

  参会代表:

  参加大会的代表共173人,包括邓中夏、林伟民、李启汉等人,代表了12个城市、110多个工会、34万多名有组织工人。

  会议内容:

  会议现场打出“劳工万岁”的标语,大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的政治口号,并讨论通过了《罢工援助案》《八小时工作制案》《全国总工会组织原则案》等十项决议案。

  历史意义:

  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的胜利召开是中国工人运动史和中国工会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是中国工人阶级开始走向联合、走向团结的里程碑,开创了工人联合起来的新纪元。它大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威信,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

  历史回顾:

  中国工人阶级从“一劳大”走向联合

  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前,记者走进修葺一新的“一劳大”旧址主楼一楼,一抬头便看见对面正中间的白墙上红字所书的《全国劳动大会第一次会议宣言》。宣言的结尾处这样写道:“我们相信以后我们的奋斗工作较前更易成功,因为这次大会已开了全国工人们联合起来的新纪元。”随着“一劳大”的召开,中国工人阶级走向了联合。

“一劳大”旧址主楼一楼白墙上的《全国劳动大会第一次会议宣言》

  穿过主楼一楼的前厅,再左转入后院,迎面而来的是一座礼堂,1922年5月1日“一劳大”正是在这座礼堂召开。为了纪念“一劳大”召开100周年,这座礼堂被刚刚完成修葺改造,内部陈设按照历史照片进行了复原,一桌一椅充满了厚重的历史感,让人仿佛置身于当时的那个会场。

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

  把历史的指针拨回到20世纪初期。在五四爱国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五四运动以后,工人罢工和政治斗争不断,而随着全国各地工人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新生的中国共产党越发认识到,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组织来指导开展工人运动,各劳工团体也在斗争中深切感受到联合的必要性。

  在此背景下,那时成立不到一年时间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遂决定举办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不分地域、不分党派,诚邀全国各工人团体相聚广州,“融合并联络全国劳动界之感情”“讨论改良生活的问题”“讨论各代表提案”等。1922年5月1日,在广州市海珠区滨江西路230号的礼堂里,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全国性大会——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召开。当时,参加大会的代表共173人,代表了12个城市、110多个工会、34万多名有组织工人。

  一张历史照片记录着“一劳大”的开会场景。会议现场打出“劳工万岁”的标语,大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的政治口号,并讨论通过了《罢工援助案》《八小时工作制案》《全国总工会组织原则案》等十项决议案。

  成果显著:

  中国第一个“八小时工作制案”在“一劳大”诞生

  19世纪40年代中国的产业工人诞生。旧社会的中国工人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劳动条件差、生活如牛马,处境十分之艰难。

  中国工人恶劣的劳动条件必须要被改变。于是,当“一劳大”在广州召开之时,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代表李启汉向大会提出《八小时工作制案》。最终,《八小时工作制案》通过大会的讨论,成为“一劳大”影响深远的决议案之一。这是诞生在中国的第一个“八小时工作制案”。

  此后,“八小时工作制”被多次重提,经历各个历史时期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展。

  比如,1922年8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根据中共二大关于开展劳动立法的决定,发布了《劳动法案大纲》,其中提出:实行“八小时工作制”,每星期有一天休息,需要延长工作时间时,必须得到工会同意。

  又如,距离“一劳大”召开整整三年后,1925年5月1日,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终于在广州开幕,在这次大会上通过的《经济斗争决议案》也提出“八小时工作制”的规定。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色革命根据地内,曾有实施用法律来保障“八小时工作制”的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八小时工作制”逐步确立下来。

  最终,在1994年7月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至此,“八小时工作制”终于被写进了法律中,奠定了我国现行工时制度的基本框架。

  红色传承:

  广州市新时代劳模工匠馆落户“一劳大”旧址

  “一劳大”召开后,经历战乱年代,召开会议的这处建筑幸运地留存了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它被移交给广州市总工会,成为广州职工业余教育和机电工会的办公场所,它曾是广州业余大学的校址,后来的广州职工大学也在此起航。

  而说到其“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的身份,则是直到2006年,广州市进行第四次文物普查时,才被正式揭开和确认。

  2011年,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广州市总工会对“一劳大”旧址重新进行原状维护,并推出广州工人运动历史展陈。

  2018年,广州市总工会在“一劳大”旧址开办“新时代红色文化讲堂”,面向各级党组织、工会组织和广大职工群众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红色工运历史以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宣讲辅导,通过组织开展成体系的宣讲活动,打造出一个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据统计,迄今共开讲超过400场,接待职工干部超过3万人次。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和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召开99周年纪念日前夕,2021年4月,“广州市新时代劳模工匠馆”在“一劳大”旧址揭牌。

  据悉,广州市新时代劳模工匠馆是广州首个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主题的专题展馆。整个展馆以“时代、人、技、城”为主线进行展陈设计,运用图片、文字、视频、实物和数字化互动项目等多种手段和元素,讲述1950年至今广州劳模工匠发展历史,展示广州市推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如今,“一劳大”旧址共分为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礼堂、广州工人运动历史陈列馆、广州工运史研究室、工会培训基地、职工大学堂等部分,免费向广大市民开放,成为广州市职工和工会活动的主要阵地。

  劳动者说

  全国劳动模范邓燕梅:

  广州市新时代劳模工匠馆为劳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也是对劳模辛勤劳动的肯定。劳模工匠馆的建成,必将激励如我一样的广州城市共建者,“为梦想而劳动,为广州而心动”。

  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冯文虎:

  我深受教育,一定要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立足平凡岗位,建功新时代。

  2022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季文静:

  作为工人阶级的后代,我将一如既往地在本职岗位上积极工作,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来源: 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