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科协要闻
正文内容

认识赤潮,保护海洋|2022年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走进广州市海珠区绿翠现代实验学校

来源: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发布时间:2022-11-22 浏览量:505

大家都知道大海的颜色应该是蓝色

那么大家有没有见过红色的大海呢?

如果你看到大海变成红色

也不需要感到惶恐

这就是我们今天会讲到的“赤潮”现象


11月16日下午

2022年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

邀请华南农业大学杨慧荣教授

以“认识赤潮,保护海洋”为主题

为海珠区绿翠现代实验学校401位学生

做了一场线上科普讲座

01

专家介绍


杨慧荣,华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主要致力于渔业资源和环境关系研究,尤其在红树林生境立体生态修复模式蓝碳碳汇领域开展系统研究。

02

讲座内容

杨慧荣教授首先通过我们身边的例子以及自己工作的实例,将同学们带入今天的主题。讲座正式开始后,杨教授简单介绍赤潮的定义,再以赤潮最明显的特征——颜色特征入手,向同学们提问“为什么赤潮会有不同的颜色”,同学们纷纷踊跃发言。

关于赤潮

定义:赤潮是由于海域环境条件改变,尤其是有机质污染导致海域富营养化,促使浮游生物,特别是微小的藻类细胞大量繁殖和高密度聚集,引起海水变色的一种异常现象。


颜色:赤潮除了红色以外,它还有黄色、茶色、茶褐色、绿色等等各种不一样的颜色。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赤潮颜色就不同。

爆发的特点:第一,次数频繁。第二,面积大。第三,持续时间长。

随后,杨教授向同学们讲解赤潮的成因。对于赤潮的成因,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过剩营养元素导致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之后,杨教授从四个方面介绍爆发赤潮重要的因素。

赤潮的成因

第一,海水富营养化,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造成海水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

第二,水体的理化因子。包括水温、光照、盐度以及PH值等。

第三,水文和气象。赤潮绝大多数发生在干旱少水、天气闷热、水温偏高、风力较弱或者潮流缓慢的海域。

第四,海洋养殖。高密度养殖,过量投饵,残饵以及排泄物等等,将加快海水的富营养化进程。

课堂上,杨教授以“感冒”为例,比喻了整个赤潮生物发展的过程

赤潮发生过程

起始阶段赤潮生物开始繁殖或胞囊大量萌发。

发展阶段:赤潮生物呈指数式增长,原来的共存种多数被抑制或消失。

维持阶段:赤潮生物种群数量稳定在最高水平

消亡阶段水质恶化毒素积累,营养物质消耗殆尽等,赤潮生物无法适应,开始大量死亡

“同学们知道赤潮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吗?”通过提问,同学们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杨教授便为同学们介绍起赤潮的危害

赤潮的危害

危害海洋渔业:赤潮生物会堵塞鱼类的腮,同时赤潮生物的繁殖与死亡会消耗海水中大量的氧气,许多赤潮生物也会产生毒素。

破坏生态平衡: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引起水质恶化,改变水生生物群落组成,破坏海域生态平衡。

危害人类健康与安全:赤潮生物分泌的毒素,被水产品摄取,将在其体内富集并残留。若这些水产品不慎被人食用,就有可能引起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赤潮生物分泌的毒素危害人类的健康与安全,杨教授进一步为同学们讲解常见的赤潮毒素贝毒中毒症状

赤潮毒素

赤潮毒素有经性的贝毒、有记忆丧失性的贝毒、有麻痹性的贝毒、有腹泻性的贝毒以及西加毒素等等。

中毒症状:初期唇舌麻木,发展到四肢麻木,并伴有头晕、恶心、胸闷、站立不稳、腹痛、呕吐等,严重者出现昏迷,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既然赤潮颇具危害,那人类又该如何应对赤潮呢?杨教授到:“赤潮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讲座上杨教授介绍了关于赤潮的“”与“”。

赤潮防治

:严控污染源、优化海洋沿岸带生物群落结构、加强有毒赤潮的监测预报、健康生态养殖。

打捞、吸附法、超声波等,无二次污染, 但费用高、效率低、难以大面积使用的物理技术;见效快、费用低,但易造成二次污染的化学技术;靠引入赤潮藻类的“生物天敌”和大型藻类和水生植物的“克藻效应”费用低、易操作, 但要科学评价生态危害的生物技术;以及对赤潮藻类具有特异性抑制甚至杀死作用的新型海洋微生物技术

整场讲座内容由浅入深,带领着同学们一步步地深入认识赤潮。杨教授授课时除了讲述各种案例,还非常注重与同学们的互动交流。杨教授不时向同学们提出问题,在不断的互动与提问之下,同学们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尽管是线上科普讲座,课堂氛围仍旧十分轻松与活跃。


在讲座的最后环节,杨教授呼吁同学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为赤潮防治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携手保护我们的蓝色海洋!同学们十分活跃,积极发言,讲述自己能够为防治做出的行动。通过这期讲座,同学们收获了赤潮的相关知识,也培养了自己保护海洋的意识。


同学的笔记

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项目

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项目,是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和广州市教育局专门为广州市中小学生精心策划、量身打造的年度科普活动。通过邀请优秀科学家深入广州地区中小学校开展科普讲座,让青少年与科学大师亲密接触。收获知识的同时,感受科学家的人格魅力和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自2017年3月活动开展以来,该项目先后邀请了包括欧阳志远、陈景中、陈新滋、刘人怀、钟世镇、黄乃正、方滨兴、杜如虚、林浩然、叶玉如、吴硕贤、刘焕彬、徐义刚、张培震、罗锡文、苏国辉等16位院士在内的110多位不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为18万多的中小学生开展科普讲座554场,深受学校和广大师生的欢迎。


来源|科普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