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科协要闻
正文内容

科技工作者助推广州高质量发展 | 范存祥:做湿地生态的修复者

来源: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发布时间:2023-02-17 浏览量:1645

一线科技工作者助推广州高质量发展

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全省、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为广州高质量发展描绘了奋进蓝图,广州地区科技工作者备受鼓舞、倍增干劲,纷纷表示要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广州市科协陆续推出“春潮涌动·一线科技工作者助推广州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范存祥·做湿地生态的修复者

范存祥,男,致公党海珠区基层委员会党员,海珠湿地科研宣传教育中心主任,海珠区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的正高级工程师,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技术人,参与2022年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中国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与发展”分论坛的筹备,担任筹备组组长,在大会上作为海珠湿地的代表,作《十年答一卷 绿心开新篇》主题演讲,展示了海珠湿地十年来生态保护修复所取得的成效。


十年光阴,陪伴海珠湿地从万亩果园到成为“城央绿肺”,让范存祥对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技术人员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体会。在他看来,作为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技术人员,一个基本线就是要敬畏大自然,做生态系统的启动者,而不是操纵者。

范存祥表示,在开始修复湿地之前,他们通常会对这片区域调研和评估,调用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环境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及时评估生态系统是否受到了破坏或者威胁,再采取合适的方法来修复它。修复的方法包括土方处理、地形处理、苗木搭配等工程技术手段。


范存祥讲解湿地生态修复



海珠湿地前身为“万亩果园”,因拥有上万亩各类果树而闻名。20世纪80年代伊始,广州城市化进程加快,万亩果园慢慢被城市包围,空气、水质、土壤污染等大城市病,致使果树产量、效益下降。为拯救万亩果园,广州市在全国特大城市中心区探索出一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之路:创新性提出“只征不转”保护建设海珠湿地。2012年,经广州市、海珠区政府多番努力争取,为协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而创新的“只征不转”征地模式终获国务院批准,这在全国是首例。

为逐步恢复当地生态环境,打造湿地生态系统结构,海珠湿地在尊重原有自然形态的基础上,将湿地规划为水网交织、果树繁盛的果林湿地体系,同时开展水网联通、水系清淤、管网截污、“食藻虫”水生态修复等工程,在湿地水域恢复了珠江自然潮汐动力,区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通过恢复滩涂、构建人工浮岛、种植淡水红树林等恢复自然生态的方式,为鸟类营造“星级之家”;充分借用传统农业智慧,大量运用水稻、野大豆等农作物作为湿地植物,不仅营造了都市乡野气息,而且为众多鸟类提供了食物来源。


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鹭鸟天堂”

在采访中,范存祥表示,为什么要恢复湿地?因为它本来就是湿地。他们要慢慢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城市能够留出一些空间释放湿地特征。海珠湿地具备天然的湿地形态,十年来他们做的不是重新打造一个湿地公园,而是通过生态修复,将这块“宝石”本来的面貌露出来,这是他们的初衷。在超大城市的核心区,如果只是通过种植果树、景观休闲,那它为城市提供的贡献则非常有限,也体现不了在城市核心区保存湿地的意义。海珠湿地发挥的不只是生产功能,而是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扮演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春潮涌动,推进高质量发展,一线科技工作者只争朝夕。作为一个生态修复的工程技术人员,范存祥将继续坚守生态的基本线,不负重要使命,贡献平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