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科协要闻
正文内容

连续三次上榜!“一门三院士”再传佳话→

来源: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发布时间:2023-09-07 浏览量:1395

近日

教育部公布第三批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

刘耀光院士领衔的

华南农业大学水稻发育与基因工程教师团队上榜


华农水稻发育与基因工程教师团队

入围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丁颖精神生生不息

师德师风薪火相传

水稻育种研究

一直是历代华农人深耕的领域

这其中,丁颖、卢永根、刘耀光的

“一门三院士”佳话广为流传

三代师承坚守水稻科研、

百年稻穗再开新花的传奇故事

展现华农人助力种业振兴、

端牢“中国饭碗”的不懈努力

1955年被誉为“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之父”的丁颖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丁颖的学生兼助手卢永根1993年当选中科院院士,他保存了华南地区最大的野生水稻基因库。2017年,卢永根的学生刘耀光当选中科院院士,他发出了杂交水稻育性发育分子基础研究的“中国声音”。


从左至右依次为:丁颖院士、卢永根院士、刘耀光院士

自1996年回国以来,刘耀光专注在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与恢复性、杂种不育与亲和性、光温敏不育性等遗传系统的基因克隆和分子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奠定了我国在植物育性研究的国际领先地位,交出了杂交水稻育性调控分子基础理论的“中国答案”。


刘耀光在实验室进行研究

为中国粮食安全不懈奋斗

刘耀光的老师卢永根生前曾这样评价他:“刘耀光是一个追求科学、淡泊名利的人,在这样一个浮躁不安的世界里,刘耀光沉得住气,不骄不躁,他发表的文章,篇篇是精品。”

2013年,刘耀光公布,他带领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定位提取到了三系杂交水稻中被广泛应用的一个雄性不育基因,并阐明了它的作用机理。在这之后,刘耀光和团队破解了一个又一个导致水稻不育的基因密码,让广大水稻育种学家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称手的实践工具。因为对杂交水稻育种提供了重要的一个理论基础,2019年,刘耀光主持完成的《杂交稻育性控制的分子遗传基础》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师徒几代人对水稻的探索在刘耀光这里又一次实现新的突破。

此外,他还带领团队开发了高效的多基因转化载体和CRISPR/Cas9多靶点植物基因编辑系统及其测序解码软件,不仅有助于水稻研究,还可以广泛应用在其他作物育种上,为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科研提供了“中国办法”。目前,国外有超过800家实验室在使用刘耀光团队研发的系统,相关软件被访问量超130万次。


刘耀光在实验室进行研究

“如今我国的水稻产能虽然很高了,但随着耕地逐渐减少,只有进一步促进水稻高产和稳产,才能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刘耀光说,分子育种就像百米赛跑,能够短时间内通过遗传育种快速培育更多新品种,对水稻和其它作物研究起助推作用。


刘耀光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从丁颖院士到卢永根院士再到刘耀光院士,一株稻穗,花开百年,硕果累累。如今,这株稻穗上的后辈们,又开始了新的探索。近年来,新一代生物技术即“基因编辑”技术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依靠基因编辑技术,人类能够对目标基因进行“编辑”。刘耀光院士团队在作物遗传学、植物代谢基因工程和基因编辑等领域佳绩频传;团队凝聚了一大批立志从事农业科学基础研究的中青年学术骨干。“珠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华农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陈乐天就是从团队的博士生开始逐渐成长起来的杰出代表,2019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直在水稻育性发育调控中不断取得新突破。

对于水稻研究,刘耀光这样说道:“一株水稻够我们多代的科学家来研究,将来也还会有新的问题出现、新的课题出现,所以说这个研究可以说是没有什么止境的。”


育人为先,心系三农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再次恭喜

水稻发育与基因工程教师团队

向他们致敬

来源 | 华南农业大学、iPLants